今天是 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蛇)六月初九
  您的位置:首页 > 示范校 >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机械专业建设计划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发稿作者:实训处主任   ‖  审核人员:admin  ‖  审批人员:admin  ‖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7日  ‖  查看2119次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计划

为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加强优质职教资源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有关要求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特制定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近几年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人才需求为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我市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是我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我市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从而加大了对机械加工制造类人才的需求,无疑给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社会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由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设备,但是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开发工作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内的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拥有量与发展趋势极不相称。大力培养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新型机械行业中、高技能人才,是加快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实现我市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机械加工与模具制造产业基地,最近几年又陆续批准设立了多个国家机械、模具、数控产业园区,国家级产业基地及园区在政策、资金扶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外贸出口、人才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我市机电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在生产中都广泛地应用了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些企业不得不大量引进高新技术,从而导致对机械、数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机械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开办了数控精品班,数控精品班的开办丰富与发展我校机械专业内涵,使本专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就业渠道得到了提升与拓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市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熟悉机械企生产管理,深受机械企业青睐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和中小型机械、五金加工企业的创业者。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以车工、钳工为主)和数控加工(编程、操作)及设备维护,也可从事计算机绘图及技术档案管理、加工质量检测与管理、机械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同时也将本专业打造成办学理念先进、教学质量卓越、专业特色鲜明、校企结合紧密、师资队伍雄厚、教学方法先进市级改革发展示范专业,在重庆市民办中职学校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学习借鉴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中职技能大赛对接企业技能需求,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进格局,力争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机械加工技术方面专业技能人才。

(二)   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课程体系调研,借鉴吸收重庆市第一批、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校企双方共同论证,构建新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板块。

(三)   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研讨和实践活动,探索一种有效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模式改革年度研究报告,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5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建设

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对接、职业技能与技能大赛对接,深化课程改革。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标准4个,共同编写以工作页的形式专业技能课程教材2门。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落实“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等三大计划。引进和聘用企业优秀机械专业技能人才做为本专业兼职老师,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民办中职教师队伍。

(六)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中厂、校外厂”的办学新模式。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新增校外实习基地3家,达到10家。

三、建设思路

以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以专业技能提升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工作实践的紧密衔接。通过市级中职示范校两年建设,努力提高本专业规范化和示范化水平,使本专业在全市具有领先地位,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是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优化专业发展方向,借鉴、吸收消化重庆市第一批、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技能对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构建新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三是以我市、县的相关企业典型产品加工为任务,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岗位教学,场景教学,探索一种与生产零距离对接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四是以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为评聘和考核核心,通过校内外各类培训,参与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实力雄厚,具有教学、管理、生产、研发、服务功能的师资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季度会议制度;第一年度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提供佐证资料;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活动,形成研讨会纪要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基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年度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试行情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试行总结报告。

2.课程体系改革

借鉴重庆市第一批、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制定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板块;完成专业技能课程的标准制定;完成2门专业技能课程教材的编写。

第一年开展课程体系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和论证会,并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基于分析结果,校企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启动专业技能课程标准的制定,启动专业技能课程教材的编写。第二年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完成专业技能课程教材的编写。并组建教学实验班实施教学。

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形成2门专业核心课程、2门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每门课程形成3个课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录,并形成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开展评价模式改革,基于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业及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形成本专业学生学业及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企业及家长;完成2门专业核心课程、2门专业方向课程的评价手册制定工作,并形成评价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年内完善车加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新建机械产品设计实训室。

(二)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年度计划,每年形成总结报告;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等三大计划。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通过2年市级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使本专业教师总数达20人;再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使专业带头人达到2人;培养骨干教师2人,使骨干教师总数达到3人;培养“双师型”教师2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专业带头人采取跨省研修、高校研修、企业实践、校本培训、项目实践等培养模式;对骨干教师采取高校研修、企业实践、校本培训、项目实践培养模式;对“双师型”教师采取企业实践、校本培训、项目实践培养模式。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示范校建设2年内,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新增校外学生实习基地3家,签订合作协议,并正式挂牌;与2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学校挂牌2家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每年形成校企合作工作总结报告。

五、建设进度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具体建设进度安排见下表:

3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建设进度表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201512

201612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学习借鉴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探索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校实际和本专业特点,修订完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借鉴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产结合”课程体系,结合本校专业特点,构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板块;完成专业技能课程的标准制定;启动2门专业技能课程教材的编写。

修订完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技能课程教材编写,组建教学实验班实施教学。

3、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调研、研讨和实践活动,探索制定具有专业特点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模式改革年度研究报告,公开刊物发表2篇教学论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研讨和实践活动,完善具有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特点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模式改革年度研究报告,公开刊物发表3篇教学论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评价模式改革

学习借鉴北碚职教中心获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三阶段两课堂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施办法;完成专业技能课程的课程评价手册制定。

修订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施办法;修订完成专业技能课程的课程评价手册制定。

5、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5年建设规划;启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新增1家企业,达到8家。

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确保教学需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新增2家企业,达到10家。

2、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用

启动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的工作。

完成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任务。

2、骨干教师培养

启动培养2名骨干教师工作。

完成培养2名骨干教师工作。

3、双师型教师培养

启动培养2名双师型教师工作。

完成培养2名双师型教师工作。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3名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学年企业兼课教师上课总量达200节以上。

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新增兼职教师2名;每学年企业兼课教师上课总量达20节以上。

5、全员素质提升培养

启动本专业所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合格培训。

完成本专业所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合格培训任务。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及管理机构。

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及管理机构。

2、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

3、参与集团办学,加盟行业协会

加盟重庆装配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并积极参与活动;专业带头人加盟县级以上相关行业协会。

积极参与相关职教集团和行业协会的活动。

4、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形成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及经验总结报告。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及经验总结报告。

5、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

本专业年度社会培训比上年度新增50人次;对外技术服务收入新增8万元。

本专业年度社会培训总量比上年新增50人次;对外技术服务收入新增8 万元。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和专家小组的指导下成立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

2、经费保障措施:在资金监管小组的监管下,确保经费专款专用,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3、制度保障措施:严格执行学校项目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项目建设高效、高质完成。

         

                   

主办单位:重庆市开州区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网址:www.kxjlzx.com 热线电话:(023)52230000

渝公网安备 50023402000245号

渝ICP备15013278号-1


为了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将电脑调至1024×768分辨率,并使用IE8及以上版本、Chrome、Firefox和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By:Nzcms v1.4.10-3207
技术支持:重庆四叶草科技有限公司